首页 资讯 正文

黑土地上的“春耕芯片”:“吉科稻518”的育种传奇

体育正文 247 0

黑土地上的“春耕芯片”:“吉科稻518”的育种传奇

黑土地上的“春耕芯片”:“吉科稻518”的育种传奇

缤纷五月,松辽平原的黑土地在(zài)暖阳照耀下变得松软,广袤田野间(jiān),拖拉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在吉林市昌邑区(chāngyìqū)孤店子镇的金忠水稻种植基地,嫩绿的秧苗如同精心绘制的棋盘,整齐地铺展在大(dà)地上。农户刘金忠弯腰捻起一株稻苗,眯眼打量:“瞅瞅这苗子,根壮叶挺的,前段时间的低温天气,对它(tā)一点影响(yǐngxiǎng)都没有!”他手心里躺着的正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xuéyuàn)精心培育的“吉科稻518”,在当地(dāngdì),大家亲切地称它为黑土地上的“春耕芯片” 。 记者好奇地询问刘金忠这种子有(ziyǒu)啥不(bù)一样,他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种别的品种,心里总不踏实,就怕稻瘟病一来,一年的辛苦白费(báifèi)了。但种(dànzhǒng)‘吉科稻518’就不一样,它抗病能力强,产量还高,我们农户种着省心,每年的收成心里有底!” 作为全国水稻(shuǐdào)核心产区,吉林省的水稻种植备受关注。然而,稻瘟病是我省水稻第一大(dà)病害,每年都有发生。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教授李开忠神色凝重地告诉记者:“稻瘟病严重的时候(shíhòu),水稻最高(zuìgāo)可减产50%以上,这对稻农来说,打击太大了。所以我们在2008年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培育出能有效(yǒuxiào)抵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 李开忠(lǐkāizhōng)教授(jiàoshòu)带领记者走进位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校内的吉林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刚(gāng)进入实验室,便感受到紧张忙碌的科研氛围。基因测序仪(yí)、高通量表型分析系统、人工气候箱等各种高精尖设备整齐排列,发出(fāchū)嗡嗡的运转声,如同一支精密运转的“科研舰队”,为育种试验提供着全天候的数据支撑。 李开忠教授边走边介绍:“为了找到合适的育种材料,我们大量(dàliàng)收集国内外水稻(shuǐdào)高产(gāochǎn)、高抗的新资源,对它们的稻瘟病抗性、产量(chǎnliàng)等重要农艺(nóngyì)性状进行鉴定。针对抗稻瘟病的三个关键基因,我们结合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创制了26种能抗稻瘟病的高产优异新材料,还构建了种质核心资源库,这可是选育新品种的重要资源基础。” 在实验室的(de)旁边,一间特殊的“人工气候(qìhòu)模拟(mónǐ)实验室”格外引人注目。打开大门,一股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据说室内的温度、光照、水分(shuǐfèn)都可以按照科研人员的需求进行人工调节。李开忠笑着说:“有了这个实验室,我们(wǒmen)就能模拟不同的气候条件(tiáojiàn),实现‘一年种四季’,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以前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的育种周期,现在能快很多。” 历经10年的(de)(de)努力,1000多次的杂交组合实验,在1000多亩试验田上反复观察、记录、分析……终于,他们成功地将抗稻瘟病(dàowēnbìng)基因导入适宜(shìyí)东北黑土地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中,突破了原有水稻抗病性差、产量低的瓶颈,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米质优良(yōuliáng)的“吉科稻518”由此诞生。 如今,“吉科稻518”已在全省(quánshěng)各地区全面推广,累计(lěijì)推广面积183.1万亩,增产水稻9155万公斤。“吉科稻518”培育项目也荣获(rónghuò)省级(shěngjí)科技进步三等奖,成为吉林省优质稻米的“新名片”,记录了吉林人对端牢“中国饭碗”的使命担当。 作者:李婷 丁美佳 冯荟羽(fénghuìyǔ)
黑土地上的“春耕芯片”:“吉科稻518”的育种传奇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