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高考!看郑州市金水区城管局三个“关键词”
护航高考!看郑州市金水区城管局三个“关键词”
护航高考!看郑州市金水区城管局三个“关键词”
6月4日,南阳理工学院师生参观南阳市档案馆党史学习教育(jiàoyù)展馆。谢娟(xièjuān) 摄
档案,见证着历史,传承着文化。6月9日是第18个国际档案日,今年的主题为“请听档案说”。值此(zhícǐ)之际,省级和各市级档案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普及(pǔjí)档案知识,讲述(jiǎngshù)档案故事。这个档案日,让(ràng)我们共同走近档案,在历史的褶皱里看见文明的力量。
省档案馆(dàngànguǎn)向社会开放部分馆藏档案
本报讯(记者 石可欣)6月9日(rì),记者从省档案(dàngàn)馆获悉,在第18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省档案馆向社会开放部分馆藏档案。
本次开放的档案(dàngàn)有88166件,内容为民国时期陕豫考铨处,粤汉、陇海和平汉铁路管理局的部分档案,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hénánshěng)(shěng)体育局的档案。利用者可在线(zàixiàn)访问“河南档案信息网”查阅开放档案目录,也可持(kěchí)单位介绍信、工作证或者身份证等合法证明到省档案馆查阅利用开放档案。
省档案(dàngàn)馆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国际档案日的主题为“请(qǐng)听档案说”。为充分发挥档案的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更好展现档案工作的时代价值,省档案馆(dàngànguǎn)在国际档案日前夕,组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nèiróng)丰富的活动,包括举办社会开放日活动、开展“档案里的红色故事”宣讲、发布(fābù)《“档案灾害(zāihài)预防与应急抢救”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共享公告》等。
“系列(xìliè)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增强(zēngqiáng)了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普及了档案知识,让档案‘活’起来、‘热’起来,为奋力谱写(pǔxiě)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档案力量。”该负责人说。
第六批《中国(zhōngguó)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公布
我省三个档案(dàngàn)项目入选
本报讯(记者石可欣)6月9日(rì),在第18个国际档案(dàngàn)日到来之际,国家档案局公布(gōngbù)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包括《百团大战档案》等(děng)52个项目。我省《红旗渠水利工程档案》《清康熙年间嵩山“岳生堂”木刻书版》《中福公司(fúgōngsī)档案(1803—1948)》3个项目入选。
此次入选的《红旗渠(hóngqíqú)水利工程档案》是红旗渠在修建过程形成的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记载了特殊(tèshū)历史(lìshǐ)时期群众战胜困难、自发(zìfā)攻坚(gōngjiān)建设水利工程的巨大成就,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治水文明的历史脉络。档案涵盖文书、科技、声像、实物等多个门类(ménlèi)1020件,时间序列完整,为研究挖掘红旗渠水利工程丰富科技内涵和时代价值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
《清康熙年间嵩山“岳生堂”木刻书版(shūbǎn)》中最主要的(de)有三部,其中,《说嵩》被称为嵩山的“百科全书(bǎikēquánshū)”,《嵩崖尊生》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医学论著,《崧台书》则是清代康熙年间资政大夫、礼部右侍郎加(jiā)尚书衔景日昣从政活动的叙述与从政经验的总结。此批木刻书版制作精良,现仍保存较好,是研究古代雕版技艺的重要实物(shíwù)档案资料。
《中(zhōng)(zhōng)福公司档案(1803—1948)》详细记录了中福公司的(de)成立、发展、变迁全过程,档案涉及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量的内政(nèizhèng)、外交、经济、军事、教育、社会、工人运动等内容,是研究中国煤炭工业(méitàngōngyè)史、中国工人运动史以及近代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等方面的第一手档案资料。
截至目前,我国(wǒguó)有250项档案文献(wénxiàn)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自2000年启动,重点开展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kāifā),其中的《甲骨文》《清代科举金榜(jīnbǎng)》《随州曾侯乙编钟》等十多个(shíduōgè)项目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近年来(jìnniánlái),我省积极推动(tuīdòng)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开发,《少林寺宗法档案》《千唐志斋博物馆墓志石刻》《红旗渠水利工程(shuǐlìgōngchéng)档案》《清康熙年间嵩山“岳生堂”木刻书版》《中福公司(fúgōngsī)档案(1803—1948)》5个档案项目入选《中国(zhōngguó)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少林寺碑碣(566—1990)》今年4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一张奖状 一段(yīduàn)英雄往事
□本报记者 王昺南(wángbǐngnán) 成利军
6月9日,国际(guójì)档案日。在济源(jìyuán)示范区档案馆一楼大厅内,观众络绎不绝,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正在展出,展板上一张(yīzhāng)奖状的照片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记者看到,这张(zhèzhāng)由中共中央中南局和(hé)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颁发于1964年(nián)7月10日的奖状上写道:河南省(hénánshěng)济源县留庄民兵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hóngq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jiěfàngzhànzhēng)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功绩卓著,授予“英雄民兵营”称号。档案馆一名讲解员说:“这张奖状浓缩和见证着一段英勇顽强、保家卫国的英雄史诗。”
不少(bùshǎo)观众在(zài)这里长时间驻足观看。讲解员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济源坡头镇留庄等8个村的民兵共同建立联防组织“杜八联(dùbālián)”,先后配合(pèihé)我军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400余次,毙伤俘敌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500余件,烧毁2架敌军战机,打退日伪军多次进犯,并配合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为开辟豫西战场(zhànchǎng)建立了不朽功勋。
济源示范区档案馆馆藏史料丰富,主题展也展示着在英雄精神的激励下(xià)济源的今昔巨变。观众纷纷表示,这次观展(guānzhǎn)更是(gèngshì)一次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xiānxuè)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会牢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ér)努力奋斗。
该档案馆馆长姚水娟说:“我们将继续(jìxù)深挖红色档案内涵,传承(chuánchéng)和弘扬革命精神,同时以数字(shùzì)赋能档案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
□本报记者 孟向东(xiàngdōng) 王娟
今年(jīnnián)6月9日是第18个国际档案日,南阳市档案馆党史学习教育展馆里(lǐ),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和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de)档案工作者前来参观学习。
参观展馆、观看《盆地丰碑》等档案(dàngàn)纪录片……在南阳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引领下,参观者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不时驻足凝视珍贵的历史档案和文献,一幅幅承载(chéngzài)着革命(gémìng)历史的档案图片、一件件写满先辈英雄故事(gùshì)的档案文献和实物,给(gěi)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
设在一楼的展览《出彩南阳(nányáng)》同样深深吸引了参观者,大家拿出手机拍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留下难忘的纪念(jìniàn)。南阳市档案馆宣传教育科科长贺贝说(shuō):“此次(cǐcì)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旨在引导大家深入探寻(tànxún)南阳的历史文化脉络,真切感受档案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和独特魅力。”
参观结束后,大家踊跃参与“档案(dàngàn)馆打卡”活动。一枚枚独具匠心的(de)文创印章吸引(xīyǐn)了大家的目光,这些印章不仅展现了“请听档案说”的宣传主题,更融入了汉画馆、诸葛草庐等南阳特色元素。当一枚枚印章盖在笔记本上,新颖(xīnyǐng)的档案宣传形式如同春风化雨,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档案意识,也展示了南阳的历史文化与城市形象。
参观档案(dàngàn)查询大厅、参与档案知识趣味问答……南阳市档案馆准备的(de)系列活动让现场气氛热烈而(ér)活跃。南阳医专老师褚宛玉说:“一纸泛黄的旧照片,一份尘封的契约,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都是珍贵的‘档案’。我从事档案工作(gōngzuò)刚刚一年时间,今天(jīntiān)通过参加国际档案日活动,更深刻认识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专业性和严谨性。”
红色(hóngsè)档案赋能网红景区
□本报记者(běnbàojìzhě) 樊霞 姚广强
“想不到啊,毛主席在(zài)《中国社会各阶级的(de)分析》中也称赞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6月7日,位于焦作市(jiāozuòshì)中站区的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内(nèi),翔实的文字及珍贵的照片让几名来自山西的游客啧啧称赞。
“焦作市档案馆提供的红色档案资料(dàngànzīliào),对(duì)我们打造精品景区帮助非常大。”该景区管理局局长王保才说。
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的(de)(de)前身,是1919年由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开凿的王封煤矿,俗称(súchēng)“西大井”。昔日的废旧矿井,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wèi)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网红景区。2024年,景区客流量达70万人次。
红色档案如何赋能文旅产业?焦作市档案馆馆长崔琳介绍,该景区建设之初,焦作市档案馆就梳理焦作矿区历史脉络(màiluò),挖掘(wājué)早期党组织在矿区的活动轨迹、工人(gōngrén)罢工斗争史实、矿区游击队战斗历程(zhàndòulìchéng)等珍贵档案,为景区打造焦作煤矿(méikuàng)反帝大罢工纪念馆、焦作煤矿党史陈列馆等提供权威史料支撑。
以丰富的红色档案为依据,该(gāi)景区还推出了《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等(děng)情景剧,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历史风云,了解焦作煤矿业的发展变迁(biànqiān)。
今年2月份,焦作市档案馆(dàngànguǎn)与(yǔ)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共建协议(xiéyì)。根据协议,双方联建焦作市档案馆专题馆·西大井分馆。
此外,焦作市档案馆还在加强档案征集保护、开发利用,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àiguózhǔyì)教育,举办红色(hóngsè)档案专题展览等方面对该景区进行指导,双方联合打造红色档案展示(zhǎnshì)平台、研究基地和征集窗口。
“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我们将在推进(tuījìn)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上(shàng)持续探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崔琳表示。
1两(liǎng)毛线背后的援藏故事
□本报记者 陈学桦 吉小平(jíxiǎopíng)
洛阳市(luòyángshì)档案馆(dàngànguǎn)收藏着一卷土黄色毛线。“高原(gāoyuán)毛线,西藏林芝毛纺厂出品。”6月9日,副馆长丁晓琴读着毛线标签上的字。这一卷1两重的毛线,牵出了261名洛阳知青汗洒雪域高原的往事。
1966年(nián)10月24日,洛阳各界群众敲锣打鼓,举着红旗,在人民电影院(diànyǐngyuàn)举行大会,热烈欢送洛阳援藏知青。
经过20天的艰难跋涉,11月13日,261名洛阳援藏知青(zhīqīng)终于来到拉萨。其中,234名洛阳援藏知青被分配至林芝,两个女兵排和一个男兵排承担(chéngdān)工程团基地的建设和林芝毛纺厂后续项目(xiàngmù)的基建(jījiàn)任务。
当时,林芝的(de)生活条件艰苦。丁晓琴讲述,晚上,知青们睡在木板房里(lǐ)的大(dà)铺上,大家只有紧贴着才能躺下,一个人要想翻个身,必须让大铺上的所有人都动起来才行(cáixíng)。早上起来,大家发现放在房内的鞋子都被冻得硬邦邦的。
不久后,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建成,林芝(línzhī)毛纺厂全面(quánmiàn)投产,一批批呢绒、毛线等行销全国。
“洛阳知青不仅在支援西藏的建设中获得成长(chéngzhǎng),也在共同劳动中收获爱情。”丁晓琴(dīngxiǎoqín)指着档案馆展柜内的一张结婚证介绍,“刘笃刚,男,23岁;黄桂宣,女,23岁;双方(shuāngfāng)自愿(zìyuàn)结婚……”时间为“1969年4月8日”。
两人的(de)结缘也有一段故事。1968年1月15日,色季拉山原始森林发生火灾(huǒzāi),黄桂宣和其他(qítā)7名(míng)知青被围困。等到第二天凌晨火势变小后,8名受困知青开始向山下冲。与此同时,救援人员也在往山上冲,去营救战友。刘笃刚,这位济南(jǐnán)的援藏知青,首先发现从雪山上下来的战友,他不假思索地(dì)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披在了战友黄桂宣身上。
“患难见真情!”丁晓琴说。洛阳援藏知青不管身在哪里,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时刻牢记着援藏精神(jīngshén),最终成为各自所在单位的骨干,其中,仅(jǐn)高级(gāojí)工程师就有五六十位。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